“梅姨”画像刷屏折射全社会反拐共识
近日,广东增城被拐9名儿童案件嫌疑人“梅姨”的画像在网络上热传。公安部儿童失踪信息紧急发布平台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网传“梅姨”的第二张画像非官方发布信息,梅姨是否存在、长相如何,暂无其他证据印证。广东省公安厅未邀请专家对梅姨二次画像,广东警方仍在积极开展寻找其余7名儿童下落,并请大家不信谣、不传谣。
公安部刑侦局发布消息称,梅姨信息暂无其他证据印证。
值得思考的是,一张并非权威机构公布的嫌疑人画像,为何会引发如此广泛的关注和传播?原因就在于,拐卖儿童是全社会深恶痛绝的恶劣行径,“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点点的风吹草动都会牵动社会神经。这种“人人喊打”的局面,让人看到了全社会恨拐反拐的价值共识,以及对“天下无拐”的共同期待。这一事件也提醒相关机构,不仅要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而且要确保发布信息权威准确,以免造成对公众情绪的消费,从而增加不必要的麻烦,引发其他不良的社会影响。
进一步说,实现“天下无拐”,需要全社会同心协力共同抵制,更需要不断强化的高科技手段、健全和完善的法规制度,构筑严密的儿童安全“防护网”,对“梅姨”们布下天罗地网,让人贩子无所遁形。
“科研诚信、作风学风,是科学研究的生命线。”日前,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联合召开加强科研作风学风建设座谈会,号召科研人员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践行良好作风学风。
近年来,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我国科技创新指标稳步提升,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竞相涌现。但与此同时,一些学术不端、学风不正的行为也时有曝光,这些行为不仅侵蚀了科学家精神,也伤害了科学界的公信力。正如有的参会人员所说,“学风就像空气一样,每时每刻都影响着我们,如果我们的学风不正,它就会像雾霾一样侵蚀我们的健康,影响我们的长远发展”。
一个国家的科技有没有希望,科学界的良好作风学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对于各种学术不端、学风不正行为,以及浮夸浮躁、弄虚作假、急功近利问题,相关单位要对其严肃惩戒、坚决纠治,绝不能纵容其腐蚀科研生态。另一方面,广大科技工作者要从严自我要求,认真落实《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坚持科学规律、严谨求实、诚信为本、敬业报国,争做重大科研成果的创造者、建设科技强国的奉献者、崇高思想品格的践行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引领者。(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