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博克图镇历史文化名镇建设的
几点思考
博克图是蒙语,意为“有鹿的地方”。位于大兴安岭南麓,东经为121°55′—122°06′;北纬为48°46′—48°51′。距牙克石市区128公里。依现行政区域界定:东与阿荣旗相邻,西与绰河源镇接壤,南与巴林毗连,北与乌奴尔镇以大兴安岭主峰为界。是大兴安岭通往松嫩平原的要塞地。辖区面积1049平方公里。有汉族、蒙古族、俄罗斯族等11个民族聚居。有行政村2个、农业经济合作社(原经管会)3个,镇区具有典型的山城特色,地势南低北高,当地人称之为“东西沟、上下坎”。境内地势险要且多隘口,历来为战略要塞。沈阳军区原守备五师在博克图镇驻守长达25年。2019年1月23日,博克图镇顺利获评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是内蒙古获评的第5家,目前呼伦贝尔市首家。一直以来,博克图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牙克石市重大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产业调整新镇、生态文化旅游大镇”这一目标,深入实施镇党委确定的“农牧业立镇、文化塑镇、旅游兴镇、特色产业富镇”的发展战略,努力打造中东铁路“百年名镇”、擦亮守疆部队“军史名片”、传扬兴安岭上“豆花香村”,百年老镇逐步焕发青春活力,社会各项事业呈现新局面。
二、存在问题
(一)项目后续建设投入乏力。
镇经济总量偏小,综合实力较弱,经济自身造血功能还不强,讨饭财政状况没有根本改善,单纯依靠财政资金投入,无法满足文化旅游名镇的开发的后续建设,加之文化旅游项目投资规模大、回收周期长,招商融资难度大,没有大企业、大集团投入,项目后续投入乏力,导致部分旅游项目建设进度缓慢。
(二)镇村级基础设施较薄弱,
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政府发挥公共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能力薄弱。接收两供一业后,原有设备陈旧故障频发,由于没有林业局和铁路的支撑,单纯依靠政府对基础设施进行改造难度较大。
(三)镇域内地权复杂
我镇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结构单一,近年来林草纠纷矛盾十分突出,且相关旅游项目建设用地,涉及军产用地、林权用地、铁路用地等,用地审批手续办理难度大、旅游项目建设用地协调难度大,见效缓慢。
(四)人才短缺。
乡镇基层干部流动性快,人员紧缺,干部队伍的工作能力与打造“百年名镇”的建设要求还有一定差距,破解难题的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
(五)宣传推广力度不够。
旅游名镇的市场定位、开发包装和营销策划不够,没有统一的宣传造势方案,宣传手段单一,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持续性,难以产生轰动性效应。
三、解决措施
(一)积极争跑项目资金
坚持政府主导,积极向上争跑资金,多元投入筹措积极策划包装项目,广泛开展招商引资,积极引进有实力的大企业、大公司投资建设,积极引导民间资本、社会力量投入名镇开发建设,破解资金难题;整合文化、旅游、城建、扶贫等项目资金,倾斜安排,捆绑使用,合力推进历史文化名镇建设。
(二)完善基础设施功能
扎实开展“厕所革命”加快推进博克图镇厕所建设与改造,对公厕开展摸底排查工作。积极推动项目手续办理,计划投资900万元,建成日处理600吨的污水处理厂和压缩式垃圾站各一座。统筹推进全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垃圾、污水处理设施规划和建设,完成各项目前期手续办理工作。配合做好铁路“二供一业”的维修改造工程,提升城镇品质和城镇功能。注重精细管理,提升城镇精细化管理水平,全面落实“街长制”,下沉执法力量,实行网格化管理,解决好牛皮癣、蜘蛛网、乱摆乱放、乱搭乱建等顽疾,继续完善“门前五包”等长效机制,引入社会化监督机制,确保镇区管理和环境维护常态化,打造整洁亮丽的城市环境。
(三)强化沟通协调
在不违反国家退耕还林的大政方针前提下,积极沟通协调上级部门,确定林权地、耕地范围,尽最大努力维护农民权益。做好相关项目规划,按照规划内容,积极沟通协调相关建设用地,确保项目实施顺利进行。
(四)加强人才培养。
着力拓宽选人用人渠道,积极探索在基层中选拔干部晋升渠道,让“有为者为”,引导机关干部扎根基层、爱岗敬业、创先争优,形成良好氛围。加强对名镇专项建设专业人才培养,定期组织相关培训,强化机关干部做事干事能力。
(五)强化宣传营销
加大文化旅游名镇保护开发与建设工作的宣传营销,利用网络、媒体等平台,乡村旅游展等进行宣传推介;创建旅游门户网站,与旅游网站链接,建立微信公众号,介绍名镇标志建筑、历史文化、特色美食、乡村美景。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营销,广造声势,进一步提升文化旅游名镇对外影响力,提高知名度。挖掘地域文化、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策划举办特色旅游节庆活动,以丰富多彩的活动提升形象、扩大影响,吸引更多游客到名镇观光旅游、投资兴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