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平台首页 > 工作动态 > 传统文化教育:【网络中国节】·端午

传统文化教育:【网络中国节】·端午

发布时间:2020-06-26 浏览次数: 63 信息来源:绰山社区 [ 字体大小: ]

【网络中国节】·端午

 

 

 

 

 

 

 

 

 

 

 

 

 

 

 

 

 

 

 

端午节的历史起源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他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初五,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 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伤不已,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罕见别称

 

 

 

 

 

端午节,我国民间以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按夏正建寅,五月为午月,故五日也称午日。《风土记》说:仲夏端午,端始也,谓五月初五也,故端午节又称为“重午节”。

 

端午节开始气候已进入夏天,福州民谚曰:“吃过端午粽,寒衣才能送。”这时阳光中午时尤为强烈,又因“午时”为“阳辰”,故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民国时期被定为“夏节”。这种说法源于三千年前夏、商、周时代。当时以“夏至节”为“端午节”。唐代韩鄂在《岁华纪丽》中说:“日叶正阳,时当中夏。”便是这个道理。

 

端午节又叫“女儿节”,据清初康熙《大兴县志》记载,五月五日这一天,少女们须佩灵符,头插榴花,已嫁之女,也可各回娘家,故又称为“女儿节”。

 

至于端午节又叫“天中节”,根据是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载:“端午为天中节,人家包黍秫以为粽,束五色彩丝。”而端午最为特别的别称是“地腊节”与“躲五节”。据《云笈七签》记载,道家五月初五不叫端午节,而叫“地腊节”,正月初一叫“天腊节”。

 

由于端午节开始,酷暑将临,五毒孳生(五毒指蛇、蝎、蜈蚣、蟾蜍、壁虎)人间开始流行瘟疫等疾病,故五月古人称之为“恶月”。所以古时有的地方在端午节这一天,父母便把未满周岁的儿童,送到外婆家去躲藏,以避邪毒,故有“躲午节”之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