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平台首页 > 政务公开 > 羊痘病的防治

羊痘病的防治

发布时间:2020-07-07 浏览次数: 43 信息来源:绰河源镇 [ 字体大小: ]
 
 
羊痘病的防治
 
  羊痘病包括绵羊痘病和山羊痘病,是由痘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热性传染病,是多种畜禽痘病中危害最严重的一种热性接触性传染病,具有典型病理过程。是养羊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一种传染病,死亡率20%~50%,对养羊业危害很大。
  1、病原
  1.1病毒的培养
  1.2抵抗力
  本病毒对外界抵抗力较强,干燥环境下能存活1~1.5年。58℃5分钟可杀死。0.5%福尔马林溶液、2%氢氧化钠溶液经几分钟可将其杀死。
  2、流行病学
  2.1易感动物
  绵羊易感,山羊次之。
  2.2传染来源
  病羊及愈后带毒羊只是本病的传染来源。
  2.3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被污染的空气经呼吸道传染,也可通过被污染的饲料、饮水、用具等经消化道及皮肤外伤传染。
  2.4传播方式
  水平传播,风可携带被本病毒污染的尘埃进行传播。
  2.5流行特点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春季多见,幼羊比成年羊易感。多为散发或地方流行。
  3、致病机理
  4、主要症状和病理变化
  4.1主要症状
  本病潜伏期一般为6~8天。
  4.1.1典型症状
  病初体温升高,呼吸、脉搏加快、结膜潮红、肿胀,鼻腔有浆液、粘液或脓性分泌物流出。此种症状为前驱期,持续1~2天后,即进入发痘期。痘疹多发于无毛区或被毛稀少的部位,在眼周围、唇鼻、四肢、乳房和尾内侧先发生红斑,次日在红斑中央出现丘疹,逐渐变为水疱,此时体温略微下降,在水疱形成2~3天后,水泡变为脓疱,这时体温再次上升,一般为2~3天。若在发痘过程中没有其他病原菌的侵入,则脓疱破裂后逐渐干燥,形成痂皮,痂皮脱落后,痂皮下有新的组织生长而逐渐愈合。良性经过2~3周后痊愈。
  4.1.2顿挫型
  病羊通常体温不高,痘疹过程大多在丘疹期后不再发生,并很快消失。
  4.1.3恶性型
  病羊出现全身症状,有的病例多数脓疱相互融合而形成融合痘,或脓疱内发生出血后变成血痘,或伴发皮肤的坏死或坏疽,此型的死亡率达20%~50%。如果在患痘病的同时继发肺炎、胃肠炎等合并症时,因败血症或脓毒血症二死亡。
  4.2病理变化
  瘤胃、皱胃内壁有大小不等的半球状或圆形坚实的结节,有单个或几个融合,有的形成糜烂,有的溃疡。咽,气管黏膜有痘疹。肺上有干酪样结节或形成肺炎。
  5、诊断要点
  根据临床幼羊发病较多,典型症状容易诊断。当遇到非典型经过的病羊或顿挫型病羊,则不易诊断,需要进行实验室诊断。
  5.1病毒学诊断
  5.1.1实验室诊断
  5.1.2动物接种试验
  5.1.3血清学检验
  琼脂扩散试验、自凝试验、血清中和试验及免疫荧光技术。
  6、综合防制措施
  常规管理要每日仔细检查羊群状况,做到早发现、早隔离。羊圈定期消毒。粪便经生物发酵处理后方可使用。
  6.1做好免疫预防
  羊痘疫苗按照使用说明书,用生理盐水或专用稀释液,按每头份注射0.5毫升的量稀释,不论大小,每只注射0.5毫升,接种后4—5日产生免疫力。
  6.2药物治疗
  6.2.1西药治疗
  局部先用0、1%高锰酸钾清洗后涂抹碘甘油。可以肌注10%磺胺嘧啶钠。皮下注射抗血清。
  6.2.2中药治疗
  使用葛根汤等中药处方进行治疗
  6.3其它防制措施
  6.3.1加强消毒
  建立严格的卫生消毒)管理制度。羊舍、羊场环境、用具、饮水等应定期进行严格消毒。
  6.3.2加强饲养管理与环境控制
  饲养场所符合规定的动物防疫条件,并加强种羊调运检疫管理。饲养场要控制人员、车辆和相关物品出入,严格执行清洁和消毒程序。
  6.3.3加强引种检疫
  国内异地引种时,应从非疫区引进,并取得原产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检疫合格证明。
  6.3.4强化疫病监测
  定期做好疫病监测,及时有效防控疫病的发生和流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