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平台首页 > 党务公开 > 新时代地方志事业转型发展的现实需要

新时代地方志事业转型发展的现实需要

发布时间:2023-09-15 浏览次数: 118 信息来源:市档案史志馆 [ 字体大小: ]

新时代地方志事业转型发展的现实需要

 

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 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 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能否牢牢把握机遇、沉 着应对挑战,关键取决于我们的思想认识,取决于 我们的工作力度,取决于我们深化改革推进发展的 步伐。这也完全符合地方志事业发展的实际。促 进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科学发展,必须正视地方志事业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立足本地、放眼全国、把握大局,积极吸收借鉴各地地方志工作的经验做法,善于分析研究新阶段地方志工作发生的新变化、出现的新问题、面临的新任务,采取切实可行、积极有效的措施,不断开创地方志事业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一、努力在构建地方志事业全新格局上实现转型升级

当前,地方志事业发展面临的发展机遇主要有地方志事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内容,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地方志工作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文化投入的不断增加、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为地方志工作者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地方志工作由制度化进入法制化轨道,赋予地方志工作机构明确的法定职能,为推进地方志工作科学发展提供了法律法规保障; 源远流长的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瑰宝,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必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 倾力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特色文化名市建设,都要求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强化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这 又为发展繁荣地方志文化事业提供了良好机遇。新时期大规模首轮修志基本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大体结束于 20 世纪末和 21 世纪初,现正处在第二轮志书编修阶段,经过 30 多年的探索实践,地方志工作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幼稚到成熟,总体上已经形成了新的工作格局。对此,我们要有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善于在新的格局下思考、谋划、安排、推进地方志工作。具体来说就是要“强化三个认识”: 一 是强化地方志工作不再是单一或专项工作,而是一业为主、多业并举、全面发展的事业的认识。过去,大多数地方的地方志工作承担的主要任务就是组织编纂志书,后来接管了综合年鉴的编辑出版,很长一段时间里工作性质单一,工作领域狭窄,工作格局有限,被称作“一( 志书) 两( 志书和年鉴) 本书”。而今,在全国范围内,地方志工作已经形成了志书、年鉴、资料库、方志馆、地情网和开发利用“六位一体” 的工作格局,加上方志刊物、方志学( 协) 会、方志理论研究,又被概括为“九位一体”。无论是“六位一 体”,还是“九位一体”,这都说明地方志工作格局已经发生转型。面对这一转型,我们必须积极适应、全力顺应,做到与时俱进,尽快实现思想和工作的提升,达到转型升级。要破除地方志全部工作就是编书出书、就是编纂志书和年鉴的陈旧观念,摒弃干其他工作就是不务正业的错误认识,在做大做强志鉴主业的基础上,按照志、鉴、库、馆、网、刊、会、研、用

“大方志”格局来布局谋篇、整体推进,在方志的舞台上干出一番事业。二是强化地方志工作不再是临时性、一次性、阶段性工作,而是需要世世代代、连续不断进行的经常性、持续性工作的认识。首轮志书编修工作基本结束后,国家立即启动了第二轮志书编纂,并明确规定今后 20 年左右修编一次,还要求在本轮志书编修期间适时启动下一轮志书的资料长编工作。此外,由于年鉴及库、馆、网、刊、会、研、用等工作的展开,地方志工作内容越来越丰富,工作节奏越来越紧凑,日常性、年度性、阶段性工作有机结合,经常性、持续性特征日益显现。为此,我们必须破除临时思想和短期行为,树立长期作战的思维意识,注重谋划中长期发展,并将其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确保地方志事业可持续发展。三是强化地方志不再是可做可不做或做多少算多少的自选动作、软任务,而是必须做、必须做好的规定动作、刚性任务的认识。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 以下简称

《条例》) 的正式颁布施行,标志着地方志工作从此进入了依法修志的新阶段。《条例》明确规定: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地方志工作的领导。地方志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

算。”“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地方志工作的机构主管本行政区域的地方志工作。”这说明,各级政府有责任设立地方志工作机构,并且要给予该机构相应的级别、职责、编制、经费。《条例》的出台,使各级政府做好地方志工作的责任更加明确,使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的职责更加清晰。我们要理直气壮地开展工作,不折不扣地履行使命。

二、努力在构建地方志事业全新文化产品生产方式上转型升级

目前,全市已出版各类地方志十余部及大量的地方情等资料,这无疑是一项辉煌的成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更是一个基础、一个开端,也是新时期地方志工作向高质量和高效益事业发展转变的基本前提。我们不仅要看已经生产出的地方志文化产品的数量,更要看地方志产品质量; 不仅要看政治观点是否正确,还要看史实的准确性、结构的合理性、体例的规范性、文字的简洁性、要素的齐全性和编纂的严谨性; 还要看地方志这种品牌性很强的资源和产品是否已经走出深闺,社会广泛接纳,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舞台上发挥出应有的影响力。客观地讲,地方志文化产品的生产尚未走出重数量、赶进度、粗放经营、资源浪费、低质低效的发展模式。因此,必须做到“三抓”: 一要抓精品。质量是志书的生命,必须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进度服从质量,严把资料关、体例关、史实关、保密关和审核关。志稿形成后,要仔细推敲,反复打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认真加以修改完善,不能因为赶进度、急于出版而降低志书的质量标准,更不能为限期完成任务而草率收场,使质量不高甚至粗制滥造的志书出版发行。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制定出台的《关于第二轮地方志书编纂的若干意见》和《地方志书质量规定》,就是针对出现的某些重进度、轻质量的不良苗头,从总体上对提高志书质量提出的统一标准和要求。我们要善于运用这些意见和规定,尤其是借助《条例》来推动方志产品质量的管理,组织实施精品工程,多出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佳志、良志、传世之志。二要抓活动。活动也是产品。地方志文化活动有着传统地方志文化产品不可比的社会吸引力和影响力。除了地方志界的学术研讨活动外,我们要更加重视策划组织一些体现地方志特点、发挥地方志优势,便于各方参与、助力地方发展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如围

绕建党、建国、建市等重大节点开展的宣传纪念活动,志鉴书籍走进社区活动,以及配合地域精神提炼和弘扬、地方形象对外宣传推广、先进模范人物评选、招商引资、城市建设、会展旅游、抗灾救灾等开展的活动。三要抓传播。要主动加强与新闻媒体的互利合作,善于运用大众传媒宣传地方志工作知识和成果,推介地方志资源,放大地方志声音。要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地方志信息转化为电子书、网络版等社会喜闻乐见的载体形式,通过地方志馆、网站等平台,广泛提供给社会共享。还要以志书资料为基础,参与创作文学作品,制作电影、电视剧。

三、努力在构建地方志事业全新方式方法和体制机制上转型升级

《条例》明确规定地方志工作机构要履行组织、指导、督促和检查地方志工作,拟定地方志工作规划和编纂方案,组织编纂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搜集保存地方志文献资料、组织整理旧志和推动方志理论研究,组织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五个职责。这就标志着地方志部门已经由修志单位、志鉴编纂单位向地方志工作机构转变。与此相适应,地方志工作的方式方法和体制机制也随之转变,必须靠“提高四个能力”来适应: 一要提高“管”“办”结合的能力。在组织实施好本级工作的同时,重视抓好对有关部门和下级机构工作的指导和管理。二要提高运用规划推进工作的能力。认真做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以规划的制定和落实执行好法律法规,同时以规划明确地方志工作机构的工作任务、工作程序和配套经费,让管理者和执行者有章可循,不因人事变化和工作重心的转移而兴废。三要提高依法督促工作落实的能力。依法敦促地方政府负责人和有关部门履行修志职责,依法向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其他组织及个人征集地方志资料,依法严格审查验收志书、保证志书质量,依法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四要提高应用激励引导机制的能力。定期开展地方志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评选表彰,开展志鉴评奖和质量评比,开展地情开发利用成果展览和作品评优评奖,不断增强地方志工作队伍的自豪感、责任感,充分调动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四、努力在构建地方志事业全新工作力量上实现转型升级

传统的地方志工作组织结构,是一种典型的封闭式组织结构。为了某部志书的编纂,当事者就组织一个编纂班子,这个班子一旦组建完毕,就独自承担起编纂的职责,等到这本书编纂完成,班子也就自然解散。这一直是历代志书编纂工作班子组建、力量组织沿用的模式。现在,这种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地方志工作机构的要求,这是因为现在对地方志工作机构的职能已经有了十分明确的规定,不履行到位就是渎职失职,但很多工作仅靠地方志工作机构在自己内部难以完成。因此,地方志机构只有转变组织方式,从闭门修志转变到开门修志,统

筹协调处理好“点”“线”“面”的关系,建立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的开放性、整合型工作队伍和力量,这样才能圆满完成工作任务。一要注重“点”的建设。“点”就是地方志人才队伍。在采用封闭

编纂模式的时候,主事的地方主官都用延聘的办法,从社会上选择那些有德才的人士来担任编纂工作,事竣人散,是一种因事择人的人才选用模式,不承当培养的职责。地方志工作机构实行常设之后,特别是随着依法修志、开放式管理、强化服务功能之后,地方志工作机构要代表地方政府履行地方志工作职责,开展多方面的工作,对地方志工作者的要求大大提高,单靠面向社会选用人才工作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到了这个时候,地方志机构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要长期担负或者部分担负起过去由地方主官履行的修志职责,如果没有相应的专业技能和决断能力就不能胜任岗位要求,在制定和落实编纂方案、实施项目管理、确保编纂质量等方面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

题。地方志工作机构要转变人才选用模式为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培养、教育和奖励人才工作制度,加强对专业修志人员定期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按照志书编纂、年鉴编辑、地情开发管理的方向,依据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服务型的标准,建立一支具有一定专业和理论功底、又具有实践能力的地方志常备力量。二要注重“线”的建设。“线”就是地方志战线。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要指导督促各地区、各部门建立专兼职地方志工作队伍,负责开展本地本部门的地方志工作。同

时,通过举办业务培训、成果展览、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提高整条战线的战斗力、凝聚力。三要注重“面”的建设。要学会从“大地方志”的理念来理解“地方志人”的概念,从而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推进方志力量建设。这样的“地方志人”,既包括从事地方志编纂的各专门机构的组织者、领导者、行政管理者、编纂人员和地方志学家,也包括各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文化机构、新闻单位及其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的热心者、爱好者、研究者。为此,我们要注重培育和建立多种载体和平台,比如传统的编辑出版地方志刊物、建立地方学会,比如现代的地方志馆、地情信息网站、地情研究会,打破专业和区域界限,鼓励和吸纳社会各界学有专长的人员以各种方式和渠道参与地方志工作。此外,制定管理办法,设立专项资金,确定重点项目,扶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更是一种行之有效、值得推广的做法。

五、努力在构建地方志事业既能垂鉴后世又能服务当代社会全新功能上实现转型升级

对地方志功用的认识是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演进而有所变化的。最初的地方志是顺应当时封建统治的需要,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其功能主要在于“辅治( 资治) ”。随着地方志实践及其理论发展逐渐成熟,地方志界对地方志功能认识趋于统一,普遍解释为“存史、资治、育人”。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地方志的记载范围更广泛,门类更加齐全,大到包括一个地区的天文地理,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工农业生产等各方面,小到涉及一个地区的风俗、方言、古迹、特产、水利、交通、军事、人物等史料,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有。在此基础上,人们对地方志服务现实的功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认为地方志“存史”主要用于垂鉴后世,而“资治”与“育人”则主要体现于服务当代。因此,修志不能只是为了“存史”,有益后世,更应服务当代,可以在为地方发展战略研究和各级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为爱国主义教育、地情教育提供教材,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为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研究资料和经验教训,为地方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起到宣传作用,为旅游开发提供新的资源等方面发挥独特的功能和作用。《条例》提出“发挥地方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体现了对地方志服务当代的要求。由此可见,地方志的作用是全方位的,并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认真加强研究,使地方志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充分发挥出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贡献。为此,必须着力强化“四种意识”: 一要强化用志意识。修志的目的完全在于用志,除此之外没有第二个目的。无论是“存史”,还是“资政”“育人”,说到底都是用志。

用志是新时期地方志事业的新特点、新发展,用志是服务当代、以志为鉴的重要任务。我们要克服修完志书就万事大吉、束之高阁“一修了之”的错误做法,走出把开发利用修志成果当做可做可不做工作的认识误区,通过编写简志、专题书、地情丛书、地情刊物,在媒体上开辟地方志专栏,制作志鉴书光盘,开办地情网站,建设开放地方志馆等多种形式,积极研究和开拓社会读志用志途径。二要强化融入意识。要转变地方志是边缘部门和边缘工作,靠近不了“中心”,进入不了“大局”,帮不上忙、使不上劲,摆不上位置、引不起重视的错误认识。积极主动贴近中心、融入大局,努力在服务大局中认知地方志的责任与价值,在服务大局中找准地方志工作的位置,在服务大局中发挥地方志的社会功用。当前,要主动融入加快转型跨越、促进科学发展、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大局,融入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局,融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局,融入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特色文化名城的大局,融入加强和改善民计民生、建设幸福美好新家园的大局。“有为才能有位”。只要我们以对历史、对未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兢兢业业、恪尽职守,有思路、有作为、有成效,就一定能展示出地方志独有的魅力。三要强化地情意识。地方志信息是关于一个地区最全面、最系统、最权威的信息。地方志工作就是区域信息工作,地方志工作者就是地情信息工作者,地方志机构是一个地区综合信息的整理者、整合者、储存者、发布者和把关人。所以,我们要努力将地方志书编纂成地情书,将地方志网站办成地情网,将地方志馆建成地情馆,将地方志工作机构打造成地情记载、研究、开发和管理机构。要通过广泛深入的地情研究活动,准确把握国情、省情、市情、县情、乡情、村情,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地情资料保障、精神支撑和智力支持。四要强化惠民意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实现地方志工作社会功用的转型升级,就必须树立“地方志为民”“地方志惠民”的新观念,主动登上公共文化服务的平台,开辟服务窗口和渠道,提供独具特色和魅力的地方志文化服务; 必须放下居高临下的“育人”姿态,在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对地方志文化和地方历史文化的需求过程中发挥好提高人、塑造人的作用; 必须改变“官书官看”的旧观念,注重增强地方志工作的大众性和志书编纂的社会性,编纂出版更多的“公民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