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
今日屈指算来
离乙巳蛇年春节仅有 53 天啦!
还有一个好消息
更让我们有过年的感觉!
2024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通过评审,决定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至此,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
春节是中华文化中最古老、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是我国各民族共同享有的中华文化符号。
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具有生生不息的旺盛生命力,在几千年的漫长传承过程中凝结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精神品格,其传统习俗和节日文化更是绚丽多姿。
春节就是过年吗?
春节,这个古代被称为岁首、元旦等的节日,可是咱们中华民族传承至今最古老、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呢!
说到年和春节,你可能会好奇:“年不就是春节吗?”其实,还真不一定呢。
《说文解字》对“年”的解释是:“年,谷熟也。”我们的祖先认识到,谷熟一次,需要经历四季的变化,算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时间周期,这就是一年。
自远古时代,人们对四季的感知和年节转换的概念逐渐形成,便有了新年与旧年交替的时间节点。这一送旧迎新的时间节点被视为一个特殊的日子,要举行相应的活动来祈福禳灾、庆贺纪念等,从而形成了过年的习俗。
《诗经》《春秋》《左传》等先秦文献记载了我国古代民间过年和官方朝正(即团拜)的节庆活动。但是,夏商周三代与秦代的历法不同,新年的实际日期也不一样。夏、商、周三代分别以夏历一月、十一月、十二月作为新年正月,秦代历法的新年则是在夏历十月。
在汉朝之前,一年之始并不一定在春,也可能在冬。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实施太初历,恢复夏历建寅,新年固定在夏历正月初一,传承至今。
我国历代都将春节作为一个重大节日,官方和民间都会举行一系列隆重的祭祀仪式和庆贺活动。
魏晋南北朝时期,岁首称为元正、元日、元会。隋唐春节,称为元日、岁日、元正。
从唐代开始,春节成为官方法定假日,唐开元年间《假宁令》规定,元日、冬至各给假七日。每逢元日,朝廷照例举行早朝大典,庆贺新年。民间元日合家团聚,设宴欢庆。
宋元明清各代,春节称为元日或元旦、新年,正旦朝会仪式仍然是皇家的重要典礼,也是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开始使用“春节”一词是在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签发《临时大总统关于颁布历书令》宣布,从1912年1月1日起改用公历,兼用夏历。
1914年,中华民国政府将农历元旦、端午节、中秋节和冬至节分别更名为春节、夏节、秋节和冬节,从此农历年有了“春节”之称,而“元旦”之名让位于公历元日。
春节何以成为
中华民族共同节日?
春节,自古以来便是千家万户的大团圆时刻。随着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春节逐渐演变为中华民族共同庆祝的节日,成为了连接每个“小家庭”与整个“大家庭”的温暖纽带。
我们现在所说的春节概念实际上有宽、严两种含义。宽泛的春节概念是指从腊八节开始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前后有一个多月。
严格意义上的春节概念即“年”,指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这两天,而古代的“元旦”仅指正月初一这一天。
从节期来说,现代春节可划分为两个阶段:从腊八到除夕为第一阶段,节俗活动主要在各家各户举行,重视家庭团聚、庆贺丰收和祭祀祖先。
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为第二阶段,大部分节俗活动转到户外,主要是社区邻里、亲戚好友之间的相互拜贺、礼仪往来;很多地方还举行社区内及附近区域民众集体参与的盛大庆祝活动,春节庙会就是这种盛大节俗活动的代表形式。
春节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智慧,如天文历法、岁时节令等,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把握;春节的世俗性及其作为共享文化符号的特性,使其成为全民传统节庆;春节兼收并蓄了中华各民族的传统习俗和仪式,体现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故而各地、各民族的春节习俗丰富多样。
在我国位置最北的黑龙江,春节也是东北人的“猫冬”时节,所以节期长,整个农历腊月和正月都在过年;而且“节中有节”,有腊八节、小年、除夕、元宵节、抹黑节、填仓节等。
武陵山区的土家族过“赶年”——大家在大年三十之前就吃年饭,这一习俗源于当年抗击倭寇、为国出征的历史纪念。
瑶族春节习俗,如同汉族一样重视辞旧迎新。同时,春节还是瑶族青年集体舞蹈欢乐的日子,初一至十五期间,青年男女身着盛装,歌舞娱乐。
布依族过春节,早上要“抢新水”,谁先挑了新水,谁就能得新年好兆头。
景颇族过春节,从初一到初五,青年人身着盛装,背着装有酒肉菜米的竹篓,到公房欢度佳节。白天进行秋千、射箭比赛,夜晚则跳象脚鼓舞。
仫佬族过春节,要做糯米糍粑供祖先,初一早上汲新水,当天吃水圆,不吃荤。
侗族在春节守岁时,要吃“年更饭”(稀粥),表示新的一年犁田有水,泥巴不硬,粮食丰收。
裕固族在春节祭祖守岁,互送礼物,表示祝福。
。不同的地域特色,多样的民族文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在伴随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历程中,经过持久地交流融合,春节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节日。
春节,只是中国的吗?
春节,起源于中国,但它的魅力已经跨越山川大海,远远超出了国界哦!
在中国,春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诸多传统文化的传承载体和集中展示平台。
各地的春节习俗均传承着家和万事兴、天伦之乐、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等传统观念,以及追求团结和睦、守望相助的社会风尚,为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提供了有力支撑。
春节让每一个中国人,以及海外华人都获得四海一家的共同感。春节是中国人的身份标志,春节回家是中国人世代的美好期待,也是中华民族情感汇聚的重要时刻。(🔍春节,中国人为什么回家过年?)
作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的节日,春节也是全世界认知中华传统文化的窗口。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及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海外华人过中国年的声势越来越大,同时也吸引了外国公民参与其中,感受中国年,了解中华文化。
每年春节期间,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也都会在唐人街舞龙舞狮、举办春节庙会等。春节在中华民族文化中非常重要,它已经不是简单的时间点,而是被广大人民充分价值化,乃至成为一种民族文化象征与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力量。
目前,全球约五分之一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农历新年,近20个国家将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春节民俗活动已走进近200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性文化盛事,为各国人民带去了欢乐体验。
除了我国,一些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东南亚国家也有过春节的习俗。
朝鲜半岛农历新年的历史由来已久,中国《隋书》、《唐书》等史书中都有着关于新罗新年的记载。
朝鲜半岛的农历新年日期跟华人基本一致,习俗也基本相同,如回家团圆、年夜饭、压岁钱、祭祀祖先等。
农历新年在越南也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由于时区的关系,越南的新年钟声要比中国晚一个小时敲响。越南人过年习俗也与华人差不多,比如回家团圆、年夜饭、贴春联、压岁钱等。
由于和中国广西地区毗邻,越南人过年的习俗也受到广西的影响。比如过年吃粽子、在家摆放鲜花等。越南人更多在家摆桃花,这也称之为“年花”,用于驱除厄运和带来好运。
此外,金盏花、金橘盆景也可以作为“年花”被摆在家里。
在新加坡,春节是一年中气氛最浓厚、最重要的节日。一过完圣诞节,大街小巷和商业区随即换上中国传统的春节盛装,大大小小的红灯笼高高挂起,丰富多彩的年画也贴了出来,传统的恭贺新春歌曲在大街小巷不断播放,一片喜气洋洋迎新春的景象。
由于马来西亚华侨多来自福建,受闽南文化影响,马来西亚华裔过春节喜欢买凤梨(菠萝)回家,闽南语“凤梨”与“旺来”谐音,凤梨就成了春节的吉祥水果。节日期间互相拜年时,当地华人还喜欢带上一些橘子送给主人,橘与“吉”谐音,象征新春大吉大利。
印尼人在除夕夜和大年初一通常是一家团聚,年轻人更喜欢去酒店或餐馆,但老一辈喜欢把儿孙叫到身边,在家里吃年夜饭,叙叙家常、发发红包,和乐融融。
泰国的春节习俗是在老一辈人的影响下,一代代延续下来的。春节前夕的必备物品,如对联、灯笼、唐装、贡品、糕点等,一般在唐人街或一些华人杂货店都能买到。
在欧美多地,春节已被定为公共假日,许多国家政要纷纷送上新春祝福。英国广播公司在2024年2月14日报道:“中国春节正逐渐成为世界性节日。”
2022年9月,加利福尼亚州成为全美第一个将中国农历新年列为法定假日的州。州长加文·纽森表示:中国农历新年的庆祝活动给了人们一个机会,去抛开过去一年的烦恼,迎接顺遂和好运。这也是对亚裔文化多样性的认可,为所有加州人参与农历新年创造了机会。
“春节快乐”的问候跨越国界,让不同文化的人们在共鸣中拉近了心灵的距离。这个古老的节日不仅生动诠释了“美美与共”的理念,也彰显了全球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的积极成果。
2023年12月22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为这一传统佳节赋予了更多世界性。从喜气洋洋的中国传统节日,到其乐融融的联合国假日,春节走向更为广阔的世界舞台,必将焕发更加夺目的时代光彩。
你对春节有着怎样的年代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