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 间:2024年10月30日(星期三)10:30
学习地点:市政大厦三楼党组会议室
学习形式:集中学习
领学人员:杨嘉
参会人员:政府办公室党员、积极分子
政治理论学习: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第一讲 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理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民族工作领域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出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标志的一系列重大原创性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理念的准确内涵。必须准确认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和民族理论来源,根植于中华民族大一统历史传统,内化于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历史实践。必须系统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着眼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要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增强各族群众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不断强化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第一讲 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理论
第一节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概念
自古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铸就了伟大的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的历史彰显了突出的文明特性,体现了深刻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有着独特的形成发展脉络,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对人类文明有着重大贡献的伟大民族。
一、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是中华大地各类人群浸润数千年中华文明,经历长期交往交流交融,在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人们共同体;在今天主要包括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大陆各族同胞、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台湾同胞以及海外侨胞。在这一民族实体里,各族同胞已结成相互依存、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所有成员都已具有高层次的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各族同胞尽管具有不同的民族称谓,但首先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共享着最重要的中华民族身份认同。
中华民族作为自觉的民族实体,是在近代中国反抗帝国主义的过程中形成的;而作为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在中国悠久历史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①虽然“中华民族”的概念明确出现在近代,仅有一百多年历史,但是作为民族实体,中华民族已经存在发展了数千年,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
1902年,梁启超最早提出“中华民族”概念。1905年,他指出,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多族混合”是在各族交融中形成的中华民族的演进规律与趋势。当时,中国思想界出现了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的社会主流认识。更有人指出,“我中国先民,既能融合汉土诸小族,而成一汉族;融合满洲诸小族,而成一满族;融合蒙疆诸小族,而成一蒙古族;融合回部诸小族,而成一回族;融合藏地诸小族,而成一西藏族。况今日国体改为共和合五民族而成一更大之民族”。
中华民族概念的提出,及其作为民族实体的内涵的确认,是中国人在亡国灭种危机之下不断强化自我身份认同的重要表现,是中华民族从自在走向自觉的一个重要标志。孙中山不仅强调中华民族的长期存在,而且断言中华民族是世界最古、最大、最富同化力之民族,主张建设高度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抗日战争时期,全社会各阶层广泛认同“中华民族”,彰显出强烈的中华民族一体化自觉。顾额刚明确提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强调应在一个统一国家意义上定义中华民族。
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努力探索适合国情的解决民族问题之路,不断深化对中华民族的认识,与时俱进阐释中华民族的科学内涵。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李大钊就首次提出“中华国家之再造”与“中华民族之复活”,不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声。他强调,中国人应该激发出以各民族融合为基础的“新中华民族主义”的自觉,即中华民族的整体觉醒。
1935年,中国共产党人田汉、聂耳谱写的《义勇军进行曲》一经诞生,即迅速传唱于大江南北,一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警醒各族儿女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而英勇抗争,在全社会普及了“中华民族”观念,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全面觉醒。这首歌被誉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号角”,在新中国成立后被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开篇“中华民族”中指出:“我们中国现在拥有四亿五千万人口,差不多占了全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在这四亿五千万人口中,十分之九以上为汉人。此外,还有蒙人、回人、藏人、维吾尔人、苗人、彝人、壮人、仲家人、朝鲜人等,共有数十种少数民族,虽然文化发展的程度不同,但是都已有长久的历史。中国是一个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的拥有广大人口的国家。”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我们“一切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角度,进一步丰富“中华民族”内涵,阐释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形成、多元一体、独立自主、捍卫统一、内聚力强的民族实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深入阐发关于中华民族科学内涵、基本构成和我国各民族关系的认识,明确指出,“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正式将“中华民族”写入宪法。
总之,中华民族概念虽然在近代才出现,但其所指涉的民族实体是清晰的、有深厚历史基础的。中华民族不是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简单叠加,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家庭;中华民族绝不是“想象的共同体”,而是浸润了五千多年中华文明传统、承担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使命的超大规模民族共同体。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
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战略举措,首次从治国理政的高度创造性地阐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赋予其全新的政治、历史和文明内涵,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成为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核心概念。
从本质属性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各民族在共同开拓祖国辽阔疆域、共同书写悠久中国历史、共同创造灿烂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的历史进程中融聚而成的民族实体。其形成发展过程,是自然凝聚与政治形塑有机统一的过程,也是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得到不断强化的过程。从构成要素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既包括我国今天的56个民族,也包括我国历史上存在过的族群。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国家层面的民族实体,各民族居于从属地位。中华民族共同体与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与家庭成员的关系,是一体与多元的关系。一体包含多元并对多元具有统摄性,多元有机地组成一体并支撑一体。
总之,中华民族加上“共同体”三个字,不是同义反复,而是充分彰显中华民族的统一性、共同性与不可分割性,突出强调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以更好引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前进方向。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24年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重要讲话。
第一,深刻领会和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谋划和推进改革,是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得到人民群众衷心拥护。新征程上,我们靠什么来进一步凝心聚力?就是要靠中国式现代化。党的二十大对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战略部署。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来展开。要锚定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精准发力、协同发力、持续发力,坚决破除各种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有效防范化解前进道路上的重大风险挑战,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第二,深刻领会和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则。《决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遵循的“六个坚持”原则,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宝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我们党不断深化对改革的规律性认识的重大成果,对于增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改革行稳致远,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这是我们的最大政治优势,是我国改革开放成功推进的根本保证,要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善于汇集民智、凝聚民心,使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坚持守正创新,既要有道不变、志不改的强大定力,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定“四个自信”不动摇,又要有敢创新、勇攻坚的锐气胆魄,推动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要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破解改革难题,巩固改革成果,做到改革和法治相统一,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及时把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坚持系统观念,要统筹兼顾、辩证施策,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这些原则,必须在改革实践中毫不动摇坚持并不断丰富和发展。
第三,深刻领会和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决定》突出促进经济建设和改善民生,安排了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等7个部分,就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和政策统筹协调机制、深化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重大问题,提出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同时,《决定》围绕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持续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等战略任务,针对体制机制方面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这些改革举措覆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方方面面,构筑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全景图。
《决定》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适应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所需,顺应人民群众期待和社会预期,奔着问题去,着力健全制度、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既立足当下又着眼长远。全党同志要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这些重大改革举措,领会好改革意图,把握准改革指向,坚定不移予以推进。
第四,深刻领会和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进行,保证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涉及范围广、触及利益深、攻坚难度大,对各级党组织正确判断形势、科学谋划改革、广泛凝聚力量、推动改革落实,对广大党员、干部精神状态、思想观念、素质能力、作风形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必须保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高度自觉,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决定》以调动全党抓改革、促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就深化管党治党制度改革作出部署。主要包括:鲜明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大力选拔政治过硬、敢于担当、锐意改革、实绩突出、清正廉洁的干部;引导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激励干部开拓进取、干事创业,着力解决干部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问题;认真研究解决基层党的建设面临的新问题,不断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完善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工作机制,完善权力配置和运行制约机制,着力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推进这些改革,目的就是营造有利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政治环境,为推进各领域改革提供重要保证,要深刻领会和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