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华秋实,硕果累累。一年来,伊图里河镇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着力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推动特色种养殖业提质增效,多措并举促进人民群众增收,凝心聚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抓粮食安全 固振兴根本 撒补贴“甘霖” 润农业“沃土”
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第一保障,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制度,严守耕地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坚决防止耕地“非粮化”“非农化”,算好耕地、粮食、产业三本账,积极引导鼓励群众经营主体种植粮食作物。
今年以来累计发放各项涉农补贴195.85万元,让惠民会弄补贴资金直达群众,“惠”及心坎“惠”到实处。
加强农机安全宣传,筑牢安全生产防线。严格落实农机安全生产宣传责任,开展农机安全检查4次,发放农机安全生产宣传资料50余份,帮助农户掌握正确操作和维护保养知识,规范操作农机,提高作业率,保障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理“三资”账目,守好集体“家底”。开展农村牧区集体“三资”管理整治工作,建立健全农村牧区集体“三资”管理制度,加强集体资产流动监督,开展自查工作,建立台账,安排专人驻村监督指导工作,按照整治方案的范围,进行阶段指导核查,确保资产流动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强“河林”联合 筑环境长城 享生态红利
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与伊图里河林业公司、大兴安岭森林公安局伊图里河分局携手推进伊图里河地区“河长制+林长制”工作。严格执行河长制与林长制各项制度,对责任河流、林地开展日常巡查和定期、不定期巡查,提升河流、森林管理保护能力和水平,持续改善我镇河流、森林面貌,围绕实现“河畅、水清、树绿、景美”的生态环境目标,以实际行动促进提升水生态、林环境。今年以来,义务植树共计3万株,着力营造全社会生态保护的良好氛围。
2024年巡河70余次,巡林36次,更换宣传牌共计3块。通过“世界水日”等重要时间节点、更换河长制宣传牌和义务植树活动,广泛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着力营造全社会生态保护的良好氛围。
兴特色产业 铺致富道路 促经济腾飞
依托独特自然禀赋和地理区位优势,按照长短结合、优势互补、因地制宜的原则,谋划特色种养殖业发展布局,培育林下产业经济,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能。
优化阳光温室蔬菜大棚产业结构,通过育秧苗、早季蔬菜、天然瓜果、延长结果期等方式,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时间资源,积极探索产销一体化,带领村级经营组织发家致富。绿色、天然、无公害、口感好的黄瓜、西红柿、青椒、茄子、豆角等蔬菜热销于本地菜市场;水甜水甜的西瓜、香脆香脆的香瓜等水果也颇受大家青睐。
“莓”好“蓝”图助力林下种植。坚持绿色、健康、安全的理念,持续拓展蓝莓、蓝靛果等特色林下浆果种植,将蓝莓、蓝靛果、松茸、黑木耳等特色林下产品种植;现共有种植户5家,种植面积总计60余亩,年产近万斤,产出经济效益20余万元。漫山遍野的蓝莓植株郁郁葱葱,果实饱满圆润,因口感无可挑剔,蓝莓在市场上一路“狂飙”。黑木耳和松茸的营养价值和生态价值也是颇受消费者的喜爱,其销售渠道如藤蔓般不断延伸,不仅丰富了居民的果盘子,更鼓起了居民的钱袋子。
产业致富有新“鹿”。马鹿全身都是宝,全身上下都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保健功能,鹿肉被称为“中药钻石”,鹿茸被称为“宝中之宝”,鹿血被称为“宝中之皇”,都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伊图里河镇兴安养殖场马鹿现存栏90余头,年产出鹿茸50余斤,年收益达6万余元。马鹿性情温顺、呆萌可爱,也是乡村旅游观光的一个体验景点。
伊图里河镇持续以特色产业为主导,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下一步,将持续优化产业布局,不断创新发展模式,进一步拓展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凝心聚力绘就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壮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