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强化全体馆员政治意识,确保在意识形态上与党中央高度一致。
2. 加强档史馆各类宣传阵地建设与管理,传播档案文化正能量,提升档史馆的社会影响力和文化引领作用。
3. 建立健全意识形态风险防控机制,及时发现和化解潜在的意识形态风险,维护档史馆的安全稳定。
4. 提升档史馆工作人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档案工作队伍。
1. 制定详细的理论学习计划,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重点学习内容,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确保学习的系统性和深入性。例如,每月组织一次集中学习,每季度开展一次专题研讨。
2. 丰富学习形式,除传统的集中学习、个人自学外,增加专题讲座、研讨交流、实地参观等形式,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实效性。邀请党校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组织馆员开展研讨交流活动,每月至少进行一次;安排实地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先进档案部门等,每年不少于两次。
1. 进一步明确档史馆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责分工,细化各成员的工作任务,确保意识形态工作事事有人管、人人有责任。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意识形态工作,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
2. 建立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考核评价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和评价标准,对各部门、各岗位的意识形态工作进行量化考核。考核结果作为部门和个人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对工作成绩突出的进行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的进行问责。
3. 完善舆情监测和应对机制,加强对网络舆情、社会舆情的监测和分析,及时掌握馆员思想动态和社会舆论导向。建立舆情快速反应机制,一旦发现负面舆情,迅速启动应对预案,及时进行处置,避免舆情发酵升级。安排专人负责舆情监测,每天至少进行一次舆情巡查。
1. 加强档史馆内部宣传阵地建设,对宣传栏、电子显示屏、内部刊物等进行优化升级,及时更新宣传内容,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档案工作成果和先进典型事迹,传播正能量。每月至少更新一次宣传栏内容,每季度出版一期内部刊物。
2. 强化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加强对档史馆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的监管,严格落实信息发布审核制度,确保发布的信息准确、权威、积极向上。积极拓展对外宣传渠道,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合作,及时宣传档史馆的工作亮点和创新举措,提升档史馆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例如,与当地电视台合作制作档案文化专题节目,与报纸合作开设档案文化专栏。
1. 在档案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等业务工作中,充分体现意识形态工作要求。例如,在档案收集时,注重收集反映时代精神、社会正能量的档案资料;在档案利用服务中,积极传播档案中的先进文化和历史经验。
2. 开展档案文化展览和宣传活动,将意识形态教育融入其中。策划举办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为主题的档案展览,通过展示珍贵档案资料,讲述历史故事,弘扬主旋律。例如,举办 “红色记忆 —— 本地革命历史档案展”,让观众在参观展览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
3. 加强档案编研工作,推出具有思想引领作用的编研成果。组织编写反映当地历史文化、发展成就的档案编研书籍,为社会提供有益的精神文化产品。
1. 提升队伍素质,通过举办培训班、专题研讨、经验交流等形式,提高档史馆工作人员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舆情处置水平。每年至少举办两次意识形态工作专题培训。
2. 充实工作力量,选拔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干部充实到意识形态工作队伍中,建立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的工作队伍。例如,从各业务部门选拔优秀骨干,组成意识形态工作兼职小组。
1.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档史馆全体工作人员要充分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各部门要在馆领导班子的统一领导下,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意识形态工作。
2. 强化落实,注重实效。各部门要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具体措施,明确责任人和时间节点,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注重工作实效。
3. 严格考核,追究责任。建立意识形态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对各部门工作进行定期检查和年度考核。对工作落实不力、出现意识形态问题的部门和个人,严肃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