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平台首页 > 政务公开 > 两山”理念驱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两山”理念驱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发布时间:2025-01-09 浏览次数: 17 信息来源:免渡河湿地公园管理局 [ 字体大小: ]

两山”理念驱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2024年12月4日,自然资源部印发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第五批),此次发布的典型案例共有10个,内蒙古自治区牙克石市高水平保护高效率利用湿地资源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成功入围,这是内蒙古自治区首个入选全国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典型案例。该案例是牙克石市利用本地冰雪气候优势,依托免渡河国家湿地公园的湿地资源优势,推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协同发展的典型,对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构建生态产品产业化经营开发机制、科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推动产业化经营、促进生态和产业融合发展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一、 在发展中保护  强化自然资源资产保护监督

      牙克石市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地处“呼伦贝尔草原湿地生态功能区”和“大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过渡地带,以大兴安岭山脉为骨架、草原生态为辅,构筑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同时被冠以“中国森工之都”和“中国冰雪之都”的称号。免渡河国家湿地公园是牙克石市高质量绿色发展的生态名片,是绿色底盘上的点睛之笔,更是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的守护者,同时也是呼伦贝尔草原的重要生态屏障。

      免渡河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6102.94公顷,湿地面积4610.85公顷,湿地率75.56%。一直以来,牙克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湿地保护工作,在牙克石市《“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加强湿地保护已经成为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位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内蒙古自治区湿地保护条例》的基础上制定颁布了《内蒙古免渡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暂行)》,为湿地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主要采取了以下七个方面具体措施:一是通过实施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等手段,扩大湿地面积;二是开展围栏建设,实行封闭保护,避免湿地资源遭到人畜的干扰和破坏,致使湿地资源退化;三是积极探索多元化管护方式,巡护工作逐步从传统的“人防”向“技防”方向转变;四是建立网格化巡护管理机制,划分各类工作区域,切实落实岗位责任制,每周开展3-5次巡护;五是在重点时期和重点区域进行重点巡护,在源头上遏制捕杀候鸟、破坏植被和下套偷猎等违法犯罪行为;六是加强对入园人员和附近社区群众开展关于野生动植物保护的宣传教育活动。七是已将湿地公园的发展纳入《牙克石市凤凰山综合发展片区总体规划》和《牙克石国家森林康养基地总体规划》。随着湿地公园管理的愈加规范,管护力度持续加大,保护措施全面落实,有效促使免渡河国家湿地公园动植物种类和湿地环境得到了良好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系统质量稳定向好。

      针对免渡河国家湿地公园部分区域由于以往人为活动存在废弃住宅用地和废弃堆沙地的现状,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人工清理,将建筑垃圾和废弃沙土移出公园,恢复土壤及其过水状态,为沼泽植被和动物栖息地进一步恢复创造条件。后期,利用湿地公园内采集的柳叶绣线菊、沼柳、灰脉苔草、小叶章等本土植物的种子、扦插枝条或含有种子库的表土层进行植被恢复,该过程主要依靠湿地的自我修复能力。通过人工促进自然修复的方式,对已经遭受破坏的湿地植被和栖息地进行生态治理修复,有助于确保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和提升湿地生态功能,促进湿地生态旅游价值的有效转化。

      为塑造和维持湿地公园生态旅游景观形态,牙克石市和免渡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以提升社会公众生态保护意识为目标,围绕免渡河湿地生态保护主题,通过建设科普宣教室、设立宣传展板、印发宣教手册等举措开展了一系列科普宣教工作:强化宣教设施建设,安置户外大型装饰性建筑3座、制作安装并及时更新各类标识牌180余块、印发各类宣传图册和宣传单20000余册(张);在人民日报和新华社融媒体、学习强国平台及呼伦贝尔市、牙克石市等各级媒介刊播各类信息100余条,创办“内蒙古免渡河国家湿地公园”微信平台,积极刊载、转发各类信息102条;在每年“世界湿地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重要节点来临之际,紧紧围绕活动主题,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模式深入开展宣传活动;举办“冰峰杯”全民健身骑行嘉年华、“醉美凤凰山运动康养嘉年华”职工徒步行等活动,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保护绿色湿地、构筑生态文明”为主题积极利用活动阵地开展宣教活动,发放各类宣传图册500余份,在骑行用车上悬挂宣传旗100余面,使全体运动员在参与比赛、完成竞技的同时,更加直观深入地了解到湿地知识,提升认识湿地、保护湿地意识。

      免渡河国家湿地公园野生动植物种类丰富,是湿地鸟类夏季居留地和繁殖地,园内有维管束植物64科241属458种,野生脊椎动物32目75科192属315种,鸟类228种;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9种,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8种(东方白鹳、黑鹳、金雕、白头鹤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1种(灰鹤、蓑羽鹤、白枕鹤等)。针对园内生态环境的保护,采取以自然修复为主的方式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去除人为干扰留下的痕迹,提供了良好的湿地旅游观光体验;并且充分发挥了沼泽湿地调节气候、调蓄洪水、保障农牧业及社会生活用水安全等作用,为牙克石地区乃至呼伦贝尔地区提供区域生态安全保障。

      二、在保护中发展  湿地资源资产配置赋能产业发展

      牙克石市地处大兴安岭西麓,每年西伯利亚的寒流会首先抵达这里,2018年11月被国家气候中心授予“中国冰雪之都”国家气候标志。免渡河国家湿地公园优良的湖面冰质和极具代表性的低温环境,十分契合汽车高寒测试对自然条件的严格要求。牙克石市深入贯彻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立足市情,找准路子,利用当地冬季的优势冰雪资源,深入发掘冰雪经济着力点;充分利用免渡河国家湿地公园内五个总面积为323万平方米的人工湖面,发展冬季汽车测试产业,打造国家级现代服务业汽车测试产业基地。目前,已有德国博世集团、瑞典埃特姆公司、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冰峰汽车测试有限公司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相继入驻。四家支柱企业现已累计完成项目投资4.3亿元,地方财政共投入约2.53亿元。

      牙克石市始终坚持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保证湿地资源不减少、生态环境不受影响的前提下,获得最优的保护和利用目标。如冬季汽车测试主要是在冬季利用冰封的湖面进行相关测试活动,周边植被被积雪覆盖,大量鸟类已迁徙离开本地区,基本不破坏生态环境,不影响鸟类栖息生存环境;入驻景区的测试企业厂房、车间均不在湿地公园范围内,生产生活垃圾、废气、废水处理均符合环保要求;测试活动集中在冬季(11月-次年4月)进行,其他时间段内没有测试车辆和企业人员进入湿地公园,对湿地公园生态环境影响很小。此外,在政策支持方面,按照《内蒙古免渡河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2018-2022年)》设计,开展冬季测试的五个人工湖位于湿地公园合理利用区内,依据《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的要求,可以开展不损害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生态体验及管理服务等活动。

      牙克石市冬季汽车测试产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现已初具规模,在国内外具有较大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冬季汽车测试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带动了呼伦贝尔以冬季旅游为核心的第三产业蓬勃发展,为牙克石市经济转型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成为自治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部署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态示范区。近三个测试年度,德国博世、瑞典埃特姆及中汽中心3家企业共累计接待测试车企236家、客户48122人次、车辆3337台次、总收入17518万元。如今,牙克石市正在向打造国内首个以冬季汽车测试为主导的耐冷检验检测产业集聚区不断迈进。越来越多的汽车企业来到牙克石市,极大促进了冬季汽车测试产业发展,带动了当地旅游和服务业经济发展,将“中国冰雪之都”品牌推向了全国。

      近年来,牙克石市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改善生态环境,通过湿地公园治理修复打造生态名片,使蓝天碧水净土成为这里的常态。同时,牙克石人把寒冷的气候环境劣势转化成富集冰雪资源的优势,因势而谋、顺势而为,把“冷资源”成功转化为“热效应”,让林都大地因冰雪焕发创新发展的勃勃生机。两者结合相得益彰,因此走出了一条绿色美丽的发展之路,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